12月2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全文节选如下。
按照会议的主题“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我就中国经济近十年来出现的三个积极的新变化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做一些交流。
经济运行出现的三大积极现象
首先讲一下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三大积极现象,高质量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得到了夯实。
一是近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出口结构明显改善。十几年前我们国家出口一万多亿美元,差不多30%是机电产品出口,70%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类的产品出口。随着我国这十几年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贸易高质量发展,我们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出口高端化、高附加值的态势明显。与二十年前相比,我们国家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占比已经大幅下降,2021年占比不到10%,与之相对应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从原来的30%增长到了去年的90%。如今,高新技术产品加上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总的出口比重超过90%,十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去年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外贸的“新三样”正在支撑起我国外贸的新格局。今年,我国更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的汽车出口国,未来我国出口结构和国际贸易条件还将会有新的更高的质量效益的提升,这是我讲的第一方面。
第二是引进外资,出现了连年增长的态势,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里,我们国家加入WTO后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十年,平均每年引进外资1200亿美元左右,从2012年到2022年最近的十年,我们平均每年引进外资大约是1400亿美元,而在2017年到去年,也就是最近的五年,我们国家每年引进外资实际到位数是1570亿美元,比前十年都要高。2020年到2022年,就是最近疫情下的三年,这三年大家一般会觉得疫情了,不便于交流,又加上美国搞贸易战,搞地缘政治,一般会认为这三年我们引进外资的数额比过去十年,过去五年都应该低,但实际上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中国引进外资的到位数,平均每年是1700亿美元,去年尽管疫情冲击较大,经济上行发展的预期较差,但是外资到位数是1800亿美元,是我们40年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到位数最高的一年。原因很简单,俄乌战争、欧洲天然气中断,天然气价格涨了3倍还买不到,欧洲,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重工业缺气少油,发展不稳定,所以去年这一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法国对中国加大了投资。
去年一年,欧共体对中国的投资比上一年额外增加200亿欧元,所以整个外资投资的数量整体上是这十年比过去十年高,这五年比过去五年高,最近几年比过去几年要高,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这个超大规模的市场可以有效摊薄制造业的采购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及劳动生产力提高,这些成本的下降使得中国现在人口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淡化,因为我们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但是这六种规模效应下产生的制造业成本的下降,使得中国的制造比国外同类产品平均要低30%到40%的成本,就形成了新的竞争力,所以外资到中国投资,一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大,在中国投资,在中国销售,形成销地产,这是一种模式。第二种是到中国投资,产品是销到欧美、销到世界。那为什么要到中国投资?在中国形成的制造基地,综合制造成本比欧美其他地方要低,所以尽管产品出口欧美,但是在中国制造效益会更高,所以外资这十多年对中国投资越来越增加,和中国大市场产生的销地产、产地销的原因有关,这是第二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是中国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央在这些年提出了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我们国家的循环方式有三段,第一段是1950年到1980年是内循环为主相对封闭的状态,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联合国、前苏联、东欧都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所以中国经济基本在封闭下内循环来发展。第二段是1980年到2010年前后,这30多年,我们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循环为主。它的标志就是在80年以前,我们进出口占GDP10%以内,1980年到2010年进出口占GDP逐渐上升,到了64%、65%。逻辑上讲,凡是进出口占GDP65%以上的,那就是外循环为主体。进出口占GDP35%以下的,那就是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所以中国现在的目标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就是要让进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下降到35%以内,让国内的经济循环力度占2/3以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新格局。
大家有时候会说中国从2010年以前进出口占GDP66%、68%,什么时候能够降到35%以下,变成内循环为主体呢?一般认为可能要5年、10年、15年,又有人会认为去年中国的进出口占GDP是33%,去年我们进口、出口是6万亿美元,相当于40万亿人民币,我们的GDP总量121万亿,所以占33%。大家会认为这是疫情造成的中国外贸进出口的萎缩,是特朗普的贸易战、拜登的地缘政治造成我们进出口困难,所以我们比重降下来了,其实这里面都是误解。中国的经济,2016年进出口贸易就已经降到GDP的32%,从68%、66%,用了六七年时间把它降到了32%,所以事实上,2016年特朗普还没上台,我们已经降到32%。最近这六七年,贸易战+关税、撤资、各种地缘政治、选边站,实际上中国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没有变化,2016年32%,2022年33%,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劲和它的稳定性。
美国人搞贸易战,其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我们的一千没起作用,但是对自己损耗八百倒发生了严重的冲击。大家再想一下,如果我们2016年进出口贸易还像2010年以前是处在65%、68%的状态,如果2016年68%,到了2022年是32%、33%,贸易战和我们进出口的高比重直接相撞,那可能中国经济这些年会受比较多的冲击,但是我们的内循环、双循环战略,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国民经济的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再以进出口为主体来拉动经济,速度从12%、13%下降到一位数,下降到8%到9%、7%到8%、6%到7%,现在是5%左右,这些都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格局的调整,也就是我们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调整,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格局,标志就是已经连续六七年进出口贸易占GDP32%、33%。今后十年、二十年新格局下的稳定性,坚持新格局,就是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的进出口始终会维持在GDP的1/3左右,而内循环的经济动力保持在GDP的2/3以上,这样一个新格局就在这十来年我们把它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十八大以后,我们党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三大战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功地驾驭了中国经济驶过一个一个的急流险滩,经受住了三期叠加带来的增速下行,经受住了美西方对中国持续打压遏制、长达三年的世纪疫情冲击等重大考验,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这是我想讲的第一部分。
在三方面加大力度
第二是表述一下中国经济现在有四大优势,下一步为了保证高质量发展和稳定增长,将在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重大的改革,未来的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这四大优势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
习主席讲的这四大优势是我们化解经济中各种风险隐患、迎难而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发挥好这四大优势,需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从改革来说,当前至少有三件事、三个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第一是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我们过去二十多年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我们过去十多年、二十年每年如果有个8%的增长率,一般这个8%里面的1/3,也就是差不多2点几的增长率是房地产供给的,今后房地产可能没有这么高的动能,它能够维持到不产生服务拉动就很不错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汽车消费,我们国家汽车年销量虽然高居全球第一,但是从2017年达到2700万辆一年的生产量以后,到现在连续五年始终维持在2700万辆,似乎碰上了天花板,不能再上来,这里面就是要分析有没有继续往上的可能。
目前中国14亿人,每一千人的汽车拥有量差不多是210辆,也就是21%的汽车保有量,全世界人均GDP1万美元的那些国家,也就是中等收入的国家,他们一般汽车保有量都在40%左右,富裕国家,美国、欧洲都在60%到70%,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现在人均GDP已经到了1.2万美元以上,今后十年还会进一步到2万美元以上等等,在这个情况下,中国人均GDP跟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40%应该是可以达到的,从21%到40%,汽车保有量还可以几乎翻一番,所以我们现在2700万辆,今后发展到每年生产3000万辆,是没问题的,是有潜力的,是因为我们搞了很多限买限贷限牌照的措施,如果把这些放开,就会有一个市场增长。一年如果增长1000多万辆,十几万一辆车,一年就会带动2万亿的增长,2万亿的销售值、GDP各方面的增长,还会带动汽车停车场、立体的停车库或者各种道路交通、各方面的发展,还会形成电动车的充电桩、储能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方面,就把需求侧和供给侧结合起来搞。
第二是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这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切入点。
二十大报告专门有一段话说:因为中国进入了以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务必从制度上使我们国家的内循环、外循环、内外贸要能够一体化,要形成内外贸、内外循环一体化的制度、规则、规制、标准、体制,形成一体化的生态,二十大报告都把这件事当做一件大事,可见内外贸两张皮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外贸在税收政策、结算方式、质量标准、营销方式、监管标准等方面,和内贸是显著的不同,比如外贸出口留抵退税的鼓励措施基本可以见单即付,回款周期短、资金占用少,而内贸回款账期长,普遍半年以上,企业资金压力大,外贸货物转内销要按照国内市场要求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等等,有的产品还要重新调整生产线参数,外贸业务通常批量大、批次少,业务模式简单,流程相对短,内贸流通一般小批量、多批次,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流通、销售、售后服务环节都很多,使得外贸部、商务部几十年分开,现在外贸和内贸商务部是一体的,但是其实部里面管内贸的和管外贸的实际上是两张皮,总而言之,中央提出的内外贸一体化,是启动内需,增加增长动力的重要措施,这也是一个改革。
第三是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去年,我们国家GDP121万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3%,这个比重放在全球比较,相对偏低,美国是52%,欧洲是55%。总之,全球的老百姓直接进口袋分配的钱、可支配收入,国际上普遍的特点在50%以上,我们43%,偏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未来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由现在30%的消费拉动,40%的投资拉动,30%的出口拉动转变为50%由消费拉动,30%投资拉动,20%的出口拉动,消费比重的提高不是靠政府给老百姓直接发现金、发钱,根本上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要从现在的42%、43%提高到52%、53%左右。实现这种分配格局的调整,关键是要做大中等收入人群,要使得现在4亿中等收入人群在今后十几年能够翻一番,比如有7亿、8亿的中等收入人群,使现在低收入的人群,比如说一年收入在12000元左右的收入人群能够减半,从现在的6亿减掉一半,变成3亿,这3亿变成了中等收入人群,整个结构就翻过来了,这是实现国民经济一次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增加10个百分点的关键性的措施。
总之,把上面这些改革抓好、抓实,就是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而且其中的一些改革本身就是聚财型、生财型的改革,是可以释放巨大的红利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和基本面不会变,通过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会越走越扎实。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