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研讨 | 中外嘉宾共商人工智能与未来
2023-12-07 来源: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这一话题举行研讨会,参会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研讨会由国创会会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执行主编、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主持。


人工智能.jpg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信创海河实验室主任龚克首先发表演讲。他以“横空出世”的ChatGPT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发展势不可挡,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龚克认为,人工智能的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对它的恶意应用。他强调大力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消除不必要的社会焦虑和培养智能化时代的合格公民是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途径。


彼得.jpg


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荣根认为,人工智能代表了新的科技革命,会对就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但人类不应过于担忧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因为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劳动力,人类依旧会创造财富。他特别指出,中国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全世界一半的机器人应用发生在中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介绍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超写实数字人的“文化元宇宙”项目,并现场展示了一段以三维动画捕捉技术模拟唐代诗人王勃的视频。他指出,推进文化元宇宙的应用是促进科技和文化融合创新的具体实践,可为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全新的手段和平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咨询机构专家组专家曾毅的演讲主题是“国际治理:推进人工智能负责任的创新与发展”。曾毅认为,应当推动智能与赋能性的技术,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推动人工智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会促进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人工智能需要全球科学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曾毅还强调人工智能稳健发展的重要性,呼吁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和在联合国框架内开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麦肯锡公司前全球董事合伙人亚洲半导体业务负责人唐睿思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既有专利申请方面的领先优势,也面临半导体技术、软件发展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田丰谈论了人工智能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她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在学界的内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计算政治学、计算法学、计算金融学乃至计算社会科学成为新兴学科蓬勃发展,新文科的建设加速推进,促进了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交叉,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她进一步表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能能够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一是指引科学直觉;二是凝练和解析科学问题;三是匹配专家。她同时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还有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进行政策模拟,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李成.jpg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李成在谈及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实及风险时表示,国际社会包括一些大国应该携手应对AI相关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伦理、共同的规范、风险管理、AI驱动的武器机制、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金融数据的保护及对太平洋战略的影响。他呼吁,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保证一个数据化紧密联系的世界是基于国际对话和沟通的、互相尊重的、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对方感受的环境。


创新工场总裁兼合伙人陶宁的演讲主题是“行业的AI”。她表示,现在我们正在花钱研发人工智能,所以就得想到它会怎样改变我们的行业,我们如何能赚到钱,因为一定要在闭环里才会实现持续发展。她认为,有生之年一定会看到科幻小说里描述的事情得以实现,我们也会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信息伦理工作组成员、浙江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主任方兴东谈及了近期的一些思考。他表示,现在AI面临的治理和挑战,本质上还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能不是在很高级、很难的地方,而是在很简单、很基本的地方出现重大的问题。他进一步称,问题不在于我们怎么管好AI,因为这个技术永远会千变万化,永远追不上,但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人类怎样自我管理?目前是出现了问题的。方兴东认为,全球AI治理万事俱备,只欠行动;万事俱备,只欠全球机制;万事俱备,只欠中美合作。我们关注技术的时候还是要把焦点重新回到人本身,只要是回归人本身,AI的挑战终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