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读懂中国·走进新疆·讲好阿克苏甜蜜故事”中外媒体采访团的脚步,从果香四溢的果品交易会,延伸至丝路深处的克孜尔石窟。这一天,甜润的果实诉说着当下的富足,斑驳的壁画见证着文明的交融。
甜蜜的盛宴——交易会上的产业活力与全球共鸣
果满丝路庆丰收,甜蜜果园阿克苏。10月17日,第十一届新疆特色果品(阿克苏)交易会开幕式在阿克苏市电影小镇举行,通过搭建展示展销、品牌推介、贸易洽谈、农文旅融合对接平台,更好推动阿克苏乃至新疆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清晨的阿克苏市电影小镇人声鼎沸,第十一届新疆特色果品(阿克苏)交易会在此拉开帷幕。当采访团步入会场,浓郁的果香便扑面而来:红彤彤的冰糖心苹果堆成小山,饱满的纸皮核桃轻轻一捏便裂壳,晶莹的灰枣挂满枝头,金黄的香梨散发着清甜——436家参展商带来的千余种特色果品,摆满了1.2万平方米的展区,构成一场名副其实的甜蜜盛宴。外国记者头戴阿克苏文创发卡,和阿克苏百姓共同喊出 “寻美新疆,寻美阿克苏”的口号,现场氛围其乐融融。

在特色果品展销区,琳琅满目的瓜果给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欧阳(Obidov Odiljon)留下了深刻印象,酸甜多汁的口感让他连连赞叹:“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阿克苏,那便是‘垂涎欲滴’,这里的苹果和其他各种水果都让人回味无穷。”

毛里求斯广播公司记者Satyen Bhuruth在介绍此次展会时说道,“今天我们来到了阿克苏水果展,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机械、产品以及周边的服务。举办这样的展会,把从农民到生产商再到出口商等各方参与者聚集在一起,这是件好事。我觉得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相互见面,也能更多地了解这个领域的情况。”
阿克苏市地委书记吴红展在开幕式上说,新疆是个好地方,阿克苏是新疆的好地方,这里文化底蕴厚重、资源禀赋优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质即“甜”。阿克苏的“甜”,是北纬40°的天地馈赠、唇齿之间的果香四溢、品质口碑的同频共振、产业兴旺的生动展现、富民强区的幸福答卷、通达四方的双向奔赴。阿克苏将以此次交易会为契机,以果为媒、以“甜”为桥,诚邀四海宾朋走进阿克苏的特色果园、品尝天然甜果,加入阿克苏的甜蜜事业,共享产业红利,共同书写林果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古代西域的果核化石,到现代的苹果深加工产品,从柯柯牙绿化工程的老照片,到如今万亩果园的实景模型,清晰展现了阿克苏林果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林果业已经成为覆盖范围最广、惠及人口最多的富民产业。”阿克苏的甜,不仅是水果的味道,更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幸福滋味。
千年的回响 —— 石窟中的文明交融与历史纵深
午后,采访团驱车前往拜城县,探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克孜尔石窟。当这座开凿于公元6世纪的石窟群出现在眼前,陡峭的明屋塔格山断崖上,一个个洞窟错落有致,历经千年风雨仍静静矗立。克孜尔在维吾尔语中是红色的意思,雨后的山体常呈现紫红色,石窟也因此得名。

在丝绸之路上,古龟兹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也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佛教作为古龟兹地区的主流宗教,在这一地区流行了一千多年。目前保留在古代龟兹境内的石窟被统称为龟兹石窟群,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
走进第165窟,色彩斑驳的壁画扑面而来。洞窟为方形佛殿,纵券顶上的佛教故事壁画线条流畅,主壁上的立佛遗存12身,均脚踩莲花,神态庄严。外国记者们纷纷凑近观察,壁画上细腻的笔触让他们赞叹不已。这里既有戈壁的壮阔,又有石窟的深邃;既有宗教的庄严,又有世俗的生机。这让采访团更深刻得认识到,阿克苏的文化,是多元交融的典范。

从田间地头的产业活力,到悬崖峭壁的文明瑰宝,这一天的行程,让采访团看到了一个甜蜜与厚重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阿克苏。如果说果品交易会是阿克苏当下发展的活力切片,那么克孜尔石窟便是这座城市历史的文明根脉。前者以林果产业为媒,书写着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时代篇章;后者以千年壁画为证,诉说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古老故事。
邱怡嘉/文